仁爱助童

“公益真探”探访报告:“仁爱助学手拉手”项目的良性拓展模式

2022/9/7 17:36:17 安徽仁爱公益基金会 阅读(742)

 

图片

仁爱助学手拉手项目于8月参加腾讯透明公益助力计划,8月22-24日开展了为期3天的公益真探活动,邀请公益真探吴雪萌走进项目执行点,参与走访助童板块。

此文为吴雪萌参与公益真探活动后的探访作品精简版。

图片

公益真探:吴雪萌

8月初,我收到公益真探计划的通知,有幸成为一名“公益真探”。
经过前期沟通和准备,8月22-24日期间,我实地探访了安徽仁爱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仁爱)的“仁爱助学手拉手”项目。
短短几天的探访,虽无法解答全部疑问,但在与项目各相关方的交流以及对项目部分执行环节的观察中,项目的理念、方法与开展过程的确在我的感知中清晰起来,个人担心的需求不对应等可能问题,也在不断的确认中一定程度上放下心来。
回顾探访过程,该项目的逻辑中较为核心,以及带给我最深印象的内容,是项目的拓展模式,这也是我在探访之前没有预想到的收获。“仁爱助学手拉手”项目从2012年开始实施,最初内容是“捐资助学”,为困境学子提供助学金支持以及为教学条件匮乏的学校捐赠物资。现在,项目发展为包含“一对一结对资助”“定期入户关怀”“支教课堂”“支教夏令营”“优秀学子进城游”“乡村教师赋能”“家庭环境改造”七大版块的助学服务体系,并在安徽省及省外地区进行了项目拓展。
在公益行业,随着公益项目开展实践的积累,大量公益项目在内容和实施地域上都在不断拓展,但同时也产生了执行低效等情况。而通过实地了解,我认为仁爱助学手拉手项目的拓展模式体现出较好的需求匹配度、资源利用度、合作效力以及持续发展能力,是良性且颇具启发价值的。因而以此为主题,写作项目探访作品。

图片

重视服务对象需求的项目扎实拓展
仁爱助学手拉手项目的服务对象是弱势地区的困境学子,他们的需求不仅是项目最初提供的助学金和教学设备。2019年,基于项目开展中对儿童精神需求的认知,项目开始对助学金资助的学子进行定期入户关怀。最近一版的探访表中,呈现了学习成绩、生活近况、困难或需要、资助款项使用情况及需求指向程度、与受助学子互动情况等几大类观察维度,并提示了每个维度中可观察的细分维度。虽然项目负责人表示,在入户关怀中按维度记录不是必须的,陪伴才是最重要的,但二者都为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提供了良好条件。与学校的密切合作从另一角度丰富了对服务对象需求的认知。这些从一线情况中积累起来的需求认知,有助于产生与儿童需求相适应的项目拓展想法,也有助于对同类项目创意进行有效筛选和本地借鉴,比如房屋改造版块就来自同类项目启发与项目人员的服务对象需求认知之间的匹配。
在地区拓展中,“基于信息网络的推荐+仁爱项目人员的实地考察”是该项目常用的方式。爱心人士、在地合作团队可以基于其信息网络,推荐认为适合的乡村学校,其后仁爱的项目人员会去一些学校进行实地考察。这个过程中不仅会考察被推荐的学校,也会考察所在地的其他学校。如果学校的学生具有相关需求且学校有积极的合作意向,才会进行项目合作。如果打算在助学金版块合作,还会增加家庭走访的程序,仁爱的项目人员会根据学校、在地合作团队推荐的有需求的学生名单,去学生家中走访进行评估和筛查,“把有限的资源给到更需要的人”,这一评估和筛选过程在合作学校校长的主动叙述中也得到印证。在这种地区拓展模式中,基于信息网络的的推荐节省了广泛调研的成本,而实地考察则保障了合作的学校、资助的学生确有需求。
其后是关于拓展后的项目如何开展。项目的七个版块不是绑定开展的,会根据需求和当地可行性组合合适的版块开展。在具体版块内部,实践内容同样根据被支持方个体的需要而调整。在笔者观察的入户关怀实践中,项目人员为学习好的孩子介绍大学生活,为想当兵的孩子讲述当兵故事,和女孩聊聊经期用品和自我保护。支教课堂板块的美术老师表示,不同的年级会开展不同的课程。房屋改造板块的在地合作团队表示,家具的安排会根据房间的格局和家庭的需求做调整。在这一项目中,被支持方被视为丰富的、应被个性化理解的对象。

图片

项目人员在入户关怀时为成绩不错的儿童介绍大学生活

图片

项目人员在入户关怀时向想当兵的儿童分享其兴趣相关内容


图片

基于良好前期了解的在地团队支持型合作
随着项目地区的拓展,如果项目依然由具有固定办公地的项目发起方执行,会产生交通费用显著增长、服务频率难以保证等困难,以及,对安徽省来说,还会因地方方言种类较多而与服务对象产生沟通阻碍。2019年,由于项目开展的内在要求等,伴随着入户关怀版块的建立,项目开始与在地团队建立合作。目前大多数项目点都建立了这种合作,个别项目点因在地团队还未稳定而暂由基金会项目人员开展工作。
谈到筛选在地合作团队的标准,项目负责人表示,首先是在地团队有做这件事的意向和动力,其次是团队有相关执行经验,以及为了报销规范,最好是已注册的机构,最后,为了与儿童有更好的交流效果,希望团队年轻化一些,但这一点因为项目地在乡村而很难实现。
在对项目点的探访中,通过与在地合作团队以及项目负责人的交流,笔者了解到这一团队成为项目合作伙伴的渊源和方式:该团队与仁爱的最初互动是仁爱彼时的秘书长等人来到该团队提供了一些指导。该团队在做失亲儿助学的事,与仁爱的助学内容有相近性,仁爱知道这一情况。疫情期间,在抗疫过程中仁爱与该团队有过合作,对其行事风格较为认可。后来,仁爱的另一位秘书长去到该团队,双方就项目展开交流,在地团队介绍了其开展项目的经验,之后双方具体落实了合作。
了解这一过程后我十分感慨。如果在地团队具有相似项目基础、与项目发起方有过合作经历,且经验丰富的项目发起机构人员与在地团队负责人进行过专门的交流,可以想见最终合作团队的较强开展意愿和开展能力。项目负责人表示,很多合作团队都是仁爱比较熟悉的,有一些有过合作经验,还有一些本身就是仁爱培育的。
随在地合作团队走访被支持儿童的家庭时,我感受到在地团队对儿童的家庭状况和个人兴趣较为了解,与儿童家人的交流自然亲切(儿童方面,由于生人较多,有的孩子比较拘谨),一位刚上了大学的女孩说,“他们常来”。除了助学金和入户关怀,该团队也合作了房屋改造版块,经询问,团队成员了解房屋改造前的状况。拟放入改造后空间的各类家具在上一段时间已经购置完毕,我们去现场看了下家具的情况。由于地区高温,粉刷墙壁的时间较预计延后了,目前正在进行。经询问,从开始粉刷墙壁到布置完家具,预计一周内可以完成。

图片

在地团队找的工人正在为房屋改造服务家庭粉刷墙壁

图片

拟放入改造后空间的一些待组装家具

项目负责人表示,与在地团队的合作中,仁爱会提供指导,在地团队根据仁爱的要求提供反馈,同时在地团队的工作有一定的自主空间。当询问一位具有其他项目经验的在地合作团队负责人,与仁爱的项目合作有什么独特体验时,他回答(大意),“仁爱的项目对我们机构是一种成全,它不是施舍,也不是给你东西之后要从你这索取什么,而是就像我们对我们的服务对象所做的那样,是陪伴和支持。他们经常给我们提供指导。”在仁爱人员与在地团队的交流中,项目负责人问了问项目开展的具体情况和计划,为项目实践提了一些建议,交流中项目负责人了解到在地团队对线上问卷操作不太熟悉,说接下来给合作团队们做一下这方面的培训。

图片

有效筛选并以实践巩固的学校多维度合作
学校是学生除了家庭之外的第二环境。在仁爱助学手拉手项目中,从初始到现在,学校一直是不可或缺的项目合作伙伴。与学校的合作,同样经过仁爱人员的前期沟通和基于沟通了解基础上的筛选。随着合作的良好开展,合作可以得到进一步巩固。合作的周期没有严格的限制。
拟合作学校的最初假设,前面提到过,很多时候来自爱心人士基于个人信息网络的推荐。项目负责人表示,学校的筛选一般是项目发起人、项目负责人、项目助理、爱心人士代表4个人一同去到现场进行。筛选标准上,仁爱很关注校方的态度如何,项目负责人表示,“要合作的校方一定是有意向为孩子做更多事情的,有意向为优化学校的教育环境做出努力的。”此外,在学校开展项目的可持续性也会被考虑,比如如果学校规模太小,可能只合作助学金这种针对学生个体的版块,而不会进行覆盖类版块的合作,又或者,如果学校没多久就要与其他学校合并了,也不太会被考虑为项目合作对象。在这种前期筛选下,项目在地合作的学校通常较为认同项目的意义且具有行动积极性和持续开展基础。
校方的积极合作在多个方面对仁爱助学手拉手项目的开展起到重要作用。除了推荐有需求的学生之外,校方也提供了活动开展场所、活动开展情况反馈等方面的支持。学校的可信性对项目的落地还具有重要的促进:合作学校的校长表示,项目合作一开始他们就在村里做了全面宣传,说明仁爱具体是做什么的,对学生以及学生家长也进行了宣传和交流,了解学生和家长存在的顾虑,进行解释,让有需求的学生及其家长能够相对信任地接受,同时学校的支持对于村委会的合作(需要为学生的情况开证明)也具有促进。由于校方可以在在地团队入户关怀时起到信息补充和交流引导的作用,由一名校方人员陪同在地团队入户的方式也正在项目中使用,项目负责人表示也在担心这样孩子可能放不开,在思考既能发挥校方人员的优势又能减少其局限的方式。

图片

与合作学校校长以及仁爱的项目人员在学校前合影

校方对在校学生负有责任,因此也往往是公益项目合作中比较审慎的一方,当被问到其中的风险和裨益如何衡量时,合作学校校长说道,“一开始我们也确实有点顾虑,但是经过参与合作,我们确实比较认可”,可见项目的良好开展对于加固学校的合作具有促进作用。

图片

“需求+合作力”的项目拓展高效机制
基于了解到的内容,仁爱助学手拉手项目体现出“需求+合作力”的拓展机制。“需求”是指将符合服务对象的需求作为项目拓展中的重要关注,“合作力”是指以积极、高效的合作促进项目拓展及实践,二者是该项目拓展中的两个重要方面,且彼此密切关联。
重视服务对象的需求有助于在项目拓展的过程中保持良好的社会效益,但这确实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难点有三:其一,项目拓展中存在着需求之外的诱惑,如以对规模、数量、影响力的追求为先,因而保持对需求的重点关注很可能需要有意识的抵御与反思;其二,在公益项目实践中,需求未被满足的情况不易被及时发现和约束,公益项目的出资人和被服务的有需求者是分离的,这使得出资人想了解项目效果面临较高的成本,而有需求者又很少充分了解项目以及为自己发声;其三,对于服务“人”的公益项目来说,是否在产生效益很多时候在于服务的过程,但对服务过程进行有效考核并不容易。由此来看,既存在诱惑又缺少约束,把握需求就并不那么容易了,如果未能把握,就可能产生资源浪费、效益不佳、损害参与者的公益认同度等问题。
如前所述,在仁爱助学手拉手项目的拓展中,关于项目为何拓展、拓展哪些内容、拓展什么地区、拓展后的内容如何开展等一系列项目拓展实践中隐藏的“问题”,服务对象的需求都在回应中发挥着明显作用,综合上一段的论述,对需求主线的这种把握是很值得肯定的。而项目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则似乎主要基于项目团队乃至项目所属机构对重视需求的共识(仁爱的副秘书长打电话时我还无意听到她讲要重视社会需求),以及在寻找合作方时对“同路人”的有效筛选。从这一角度说,打造注重需求的组织文化,并且在拓展合作的过程中以良好的共识促进注重需求的合作文化,是保障公益项目不偏离需求的可借鉴方法。
与需求所发挥的价值守护作用相比,“合作力”的主要优势是为项目拓展提供强大的驱动和助力,促进项目地的拓展、降低项目拓展引起的成本提升、提高更大体量项目的开展效率,以及减少项目拓展中的资源浪费。“合作力”不因合作而自然产生,而依赖于积极、高效的合作,如果合作不精,反而可能因合作产生项目低效。
在仁爱助学手拉手项目中,合作力的形成大致分为如下步骤:首先识别关键的合作方,对于该项目,关键的合作方是在地公益团队以及校方,项目负责人如此形容——需求、在地团队、学校,是缺一不可的;其后基于认真的前期了解,筛选出关键合作方中具有项目开展积极性的具体主体,对于在地团队来说,最好具有相关内容的执行经验;其后,与通过筛选的具体主体确定合作;最后,在项目合作的实际开展过程中,要求合作团队反馈的同时也给予空间,并为合作团队提供引导和培训支持。
需求与合作力之间是有机连结的。对需求的关注为多方合作提供了凝聚点和发力方向,,而合作力则有助于高效满足需求,以及因人力的增加和效率的提高,而有能力回应更多的需求。同时,对需求的满足能够激励合作方以及增强项目的社会认同,进而加强合作力。
对需求匹配和合作方筛选的注重,使得项目的拓展需要细致的前期调查走访与交流沟通,这限制了项目拓展的速度,但也促进了项目拓展中不偏离需求、不低效合作,保持高社会效益。在探访仁爱的项目之前,我很肯定公开招募与大规模合作对民间组织立竿见影的支持,但是又为在合作组织实践中看到的本地需求不匹配、价值型志愿者难动员、出现形式主义低效实践等情况感到遗憾,一直在困惑这样的问题是否能够得到改善。探访仁爱本来是为了了解教育助学领域的各类实践是如何有效开展的,却非常意外和惊喜地,在这一问题上得到了一些解答。

图片

仁爱办公室墙上的组织使命


图片

说明和讨论
确实要说明,本文的资料基础并不牢固。由于时间有限加上项目有其自身进程,我只对两个服务版块的实践进行了观察,其他信息主要通过与项目相关方交流获得。因而,文中的很多信息缺乏具有相同经历的人之间话语的相互验证,以及话语与相关实践之间的相互验证,方法的效度和信息的信度无法保证。
在未充分了解情况的条件下开展模式归纳的工作风险很大,尚未了解到的情况或者更多的实践观察都可能对本文的现有逻辑提出挑战。虽然感到忐忑但依然选择书写这一内容,是因为觉得,仁爱助学手拉手的项目模式既回应了当下具有普遍性的项目拓展现实,又提供了克服行业实践中现有问题的具有启发性的方法。
其模式的优点已经在文中呈现,其可能的局限性和挑战又在哪里呢?经过思考,我发现在很大程度上二者竟仿佛硬币的正反面。
其模式的优点是项目服务的适切和高效,但在项目的拓展速度和影响力上会相对落后,而拓展速度与影响力不仅关涉机构和项目的发展,也关涉对需求的覆盖程度,而覆盖率与效果哪个更重要(个人目前认为是效果),又或者这两面能否以某种模式共同实现?估计充满争议同时也值得探讨。
此外,在该项目中,合作力的产生的重要基础是对有共识主体的寻找与筛选。而由此出现的另一个挑战就是,当某地存在需求,且当地没有有共识的可合作主体时,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矛盾。影响和改变有需求地区缺乏共识的主体,让他们以积极的方式参与到项目中来,这一路径目前基本不被考虑。这种做法并不需要被批评,因为如果合作方那么容易以相同的理念行动,也就不会有委托-代理这一经典问题,也不会有当下项目实践中的诸种偏离现象了。但如果有可能探索出能在更多有需求的地区达成有效合作的方法,那无疑是颇具价值的。

图片

感谢和期望
最后,真挚感谢腾讯公益与恩派公益发起“公益真探”活动以及提供的良好支持,真挚感谢安徽仁爱公益基金会在百忙之中努力满足诸多探访需求,在这个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愿公益行业在各方的努力下不断成长,带来更美好的社会、更有希望和行动力的人们。

图片

文章转载于公益慈善论坛

 

爱心捐赠

  • 账号:12086501040006953
  • 账户名称:安徽仁爱公益基金会
  • 开户行: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合肥安居苑支行
  • 联行号:103361008658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

仁爱视频号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马鞍山路绿地赢海国际大厦C座1504-1507室
备案号: 皖ICP备19022557号-2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1920号
Copyright © 2011-2021 安徽仁爱公益基金会 版权所有